楚剧、汉剧、花鼓戏……
十几个95后大学生。
这个看似“八竿子打不到一起”的组合,在湖北大学青麦计划服务队,正产生着化学效应。
14年来,这个团队一届届传承,不求回报,默默奉献,践行雷锋精神。
推广:从“乱糟糟”到“乐呵呵”
“我们团队的工作,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湖北的地方戏曲,架起地方戏曲爱好者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。”湖北大学大三学生舒露笑着说。
虽然还是一脸的稚嫩,但她已经是青麦计划的第十四届负责人。
铁打的营盘,流水的兵。
青麦计划团队每年都会换届。辞旧迎新,在青麦计划服务队里,每年都在上演。
青麦,意为“青年麦克风”。青麦计划于2005年启动,是湖北大学志愿者协会里的重要项目,项目内容依据调研、保护与传承三条主线展开。
2017年春天,武昌区一所小学的40多名学生来到湖北大学,团队的志愿者忙前忙后,开办地方戏曲知识讲座。随后的状况却让他们始料不及。“第一次和小学生互动,没经验。孩子们在课堂上就炸了锅,到处跑,场面完全失控。”团队成员周东森说,最后通过礼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,才使活动顺利办下去。
吃一堑,长一智。此后,改用体验式教学与孩子们沟通,画脸谱、穿戏服,孩子们在“乐呵呵”中体会地方戏曲的魅力。
团队还和社区、高校合作,组织了9次比赛、21场演出、65次讲座,开展300余次创意活动。
创新:用现代技术“擦亮”地方戏曲
付出总会有回报。
随着活动的展开,越来越多的地方戏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团队,并给予支持。
2017年7月,团队利用暑期,到潜江走访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。“当时我们给研究院院长、国家一级演员吴培义老师打了电话,没想到他很热情,一口答应,还主动提供了许多年轻演员的联系方式。”舒露说。
在省汉剧团、楚剧团,老艺术家们也很支持青麦计划团队的活动,让团队推广工作更有动力。
如何通过更通俗易懂的方式,更好地向老百姓推介地方戏曲?
“目前,湖北戏曲的资料主要分为文本资料和磁带资料。文本资料主要是戏曲的纸质曲谱、剧本、唱词等,磁带资料主要是老式卡带和录像带,使用和保存期限较短,经常产生脱磁、磨损等。”周东森说,团队正着手通过数字化方式,将这些珍贵资料进行转化,逐步通过APP进行推广。
接下来,团队正在准备学校一年一次的“520戏曲妆”活动,“通过最美戏曲妆的网络评选,让更多同学知道地方戏曲,了解地方戏曲。”团队成员王心蕾说。
如今,在湖北大学,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戏曲讲堂。
不久,舒露和周东森这样的大三学子,就要把戏曲推广的接力棒交给学弟学妹,“通过这样的传承,相信湖北的地方戏曲会越来越有市场。”校团委副书记李娅琳说。
原文链接:http://hbrb.cnhubei.com/html/hbrb/20180503/hbrb3243783.html